手機按鈕

《巨匠神工:透視中國經典古建築》(精裝1鉅冊,不附書盒)
李乾朗/著.繪,遠流/出版
416頁,精裝 21 × 29 cm,雪銅紙全彩精印
定價 2,000 元,限時特惠 899

(《巨匠神工》精裝版於2007年出版,因久放導致書衣略有些染色,不影響精裝書本身,不介意者方進行訂購,謝謝。)


「我覺得讓中國人能夠瞭解中國建築,那是梁思成先生一輩子的心願。我當然不如他,但是因為我擅長於畫圖,我就想到一個問題:我怎麼樣讓這一個建築物,能夠讓每一個人像一隻蝴蝶或一隻鳥一樣在裏面翱翔。」──李乾朗

去年五月,古建築專家李乾朗教授應【一席】的邀請到廣州演講,以「穿牆透壁」為題,藉由剖面、掀頂、鳥瞰等不同透視角度的手繪圖,演示了中國經典古建築的空間美學與內外玄機;用簡單的「圓」、「方」概念,介紹了北京的天壇祈年殿、紫禁城、雍和宮、國子監辟雍、山西的五臺山大白塔、應縣木塔、陝西法門寺、福建土樓、福建永安的安貞堡等等,闡述中國建築如何「攏天地於一身」的作法,博得滿堂喝采。

從上世紀八○年代開始,李乾朗不辭千里路遙,循著梁思成生前的足跡,走過中國大陸二十多個省分,用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勘查各式各樣的傳統建築。「我去看唐朝建築,就會想像在唐朝的那一切」,透過旅行、看古建築、看書,「我可以掙脫時代的拘限,可以跨越生命的枷鎖,像一隻鳥,我有翅膀可以盤旋在更高的位置去看全局」。看遍這麼多偉大的建築,李乾朗認為不能自己獨享,應該讓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吸收,就想到畫圖的方式──把屋頂掀開來,讓大家看到裡面的梁架、斗栱,看到窗子的構造──用這種上下的方法來表現一棟房子,就能了解蓋房子的次序,這當中有教育的考量和傳播的效果,尤其對中學生、大學生的幫助很大。他這二十幾年來勘查的心血、研究的精華,都集結於《巨匠神工:透視中國經典古建築》書中。

一個台灣學者的中國經典建築觀察
李乾朗在古建築研究與結構表現上,在華人世界擁有崇高的聲望,《巨匠神工:透視中國經典古建築》是李乾朗繼《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後睽違多年鉅作,是其二十餘年中國古建築之考察經驗與研究心得總結。藉由令人驚嘆的手繪建築剖面圖,兼顧知識解說性與藝術性,無論是莊嚴雄偉的明清帝王宮殿、氣勢磅礡的堡壘關隘、尺度宏大的廟宇寺院、因地制宜的各地民居,或是亭台樓閣、小橋水榭的江南名園,還是體現藏傳佛教精神的青海喇嘛寺、帶伊斯蘭風格的新疆古塔等等,引領讀者以前所未有、透視解剖的新奇視角,直探中國數千年經典古建築的堂奧,是華文世界最具價值的古建築觀察。
一部跨時空的中國建築經典鉅著
中國古建築泛指歷代遺留下來具重要文物與藝術價值的建築,也包括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歷史上建造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建築,歷經天災人禍,倖存於今者更顯珍貴。《巨匠神工:透視中國經典古建築》蒐羅了涵蓋佛寺、佛塔、宮殿、禮制建築、城郭、民居、園林……等十六大類古建築,並深入探索其中 51 個經典個案,如中國現存年代最古的木造建築「南禪寺大殿」、新疆維吾爾族清真寺代表作「蘇公塔禮拜寺」、蘇州園林代表傑作「拙政園」、世界佛教藝術寶藏「敦煌莫高窟」等等,60 餘張建築透視主彩圖、七、八百張實景拍攝的照片,加上深入淺出的解說,得以透視古建築背後的歷史、文化、藝術及生活等面相,是一部別創新格的中國建築經典鉅著。
一部展現古建築之美的藝術寶典
「建築是空間的藝術」,中國建築尤其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徵,以不可思議的視角,令人驚嘆的剖面彩圖表現,少了分冷硬匠氣,多了分藝術美感。名建築學者漢寶德建議我們,在看東西時要養成先看大處,再向細節看,先看到建築的存在,進而體會到建築之美。《巨匠神工:透視中國經典古建築》書中的每一處經典建築,都由李乾朗教授從仰視、平視或俯視等不同視角著眼,以精確比例、線條明晰的手繪剖面圖,在看到古建築氣勢恢宏的結構之美的同時,也能看到內部的精緻佈局。精緻的繪圖與特寫照片,引領讀者神遊於建築之中,領略先民的智慧與古代匠師高超的工藝技術,體驗每一座古建築令人驚豔的藝術成就。
一部中國古建築圖解實用百科
《巨匠神工:透視中國經典古建築》除了為 51 座經典古建築,詳述其歷史、布局、結構、裝飾、功能、技法、匠師、建材等相關知識,在經典個案之後,「延伸實例」為同類型更多實例的介紹與比較;「延伸議題」中則以簡練的文字、精細的手繪線圖與大量的攝影圖片,歸納整理中國古建築之基本欣賞知識,如:中國建築最奇妙的構造「斗栱」、中國佛塔的發展與形式、藏式寺廟的特色、表現建築個性的形式符號「山牆」等等,無論是隨意展閱或是查索資料,都能讓您更輕鬆瀏覽古建築!

「我的繪圖工法大致包括以下步驟:事先蒐集要至現場考察的古建基本資料;整座建物的外觀與內部都要仔細察看,同時拍攝各角度幻燈片;內部構造常因光線不足難以細察,但仍要設法了解內部與外部之關係;內外觀察之後,決定要從低或高的角度來表現,有時從高處表現宏觀氣勢,有時從低處表現高聳之感;速寫時一般都用二點消點透視法,如天壇,但也有用一點消點者,如晉祠聖母殿;畫剖面透視圖時,將面向縱切或橫切,或是截取局部切開,以直視內部精華,使內部較複雜的構造一覽無遺。」──李乾朗

李乾朗, 1972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歷任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建築師雜誌主編及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1978年出版第一本著作《金門民居建築》,此後陸續出版《台灣建築史》、《台灣近代建築》、《台灣建築閱覽》、《古蹟入門》、《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等書。近年以著述、教學及擔任文化資產諮詢、審查工作為主,並推動兩岸建築交流及擔任新加坡古蹟修護顧問。著作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金鼎獎等。2016年榮獲行政院文化獎。

作者影片
跟著古建築偵探李乾朗畫建築
台灣教授李乾朗《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一席演講

【宮殿】北京紫禁城三大殿
【佛塔】北京碧雲寺金剛寶座塔
【民居】華安二宜樓

北京 天壇祈年殿(節錄)

▲ 中國最具宇宙象徵的古建築,以三重圓頂、四支巨柱與二十四根環列柱所構成的祭天空間。
原始時代的人類因為敬畏自然的力量,發展出崇敬天地山川之神的儀式,至周代封建時期,逐漸出現中國獨特的禮制建築。發展至明清,官方將敬奉天、地、日、月及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皆視為國家重要祭典,與對先聖先賢建造的壇廟一樣,設立規制不同的壇台,而京師所在地的天壇、地壇皆由皇帝親自主祀。其他府縣級城市除了少數結合民間傳統信仰,設立親民性的小型祠廟,大部分壇廟都隸屬於國家,每年特定時節由地方官員主持祭祀,因為執掌這種對自然的祭祀權力,足以彰顯朝廷皇權的正當性。北京天壇就是在此歷史背景下建造,作為皇帝祭天、祈雨及祈禱五穀豐收的禮制建築。

天壇創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為明成祖定都北京後所建造,原來是藉由天地合祭儀式來表達對自然至高無上的崇敬。但至明朝中葉的嘉靖年間,以天是陽、地是陰,而改採分祭,使其成為獨立祭天的天壇。清代天壇再歷經多次修建,形成今日所見之宏偉規模,其中祈年殿為最具象徵性的建築物,曾因雷擊而重修,現物為清光緒年間重建之結果。


迥異於宮殿及廟堂的配置
天壇位於北京城東南郊,在內城與外城之間,古時為一片寧靜之綠野平疇,佔地極廣,其平面呈南方北圓的形狀,即東北、西北角是圓的,東南、西南角是直的,所謂「乾圓坤方」,乾在上,坤在下,其形狀隱含哲學上的意義,普遍運用到中國的印章、玉圭、墳墓及古碑,甚至於粵北客家的圍龍屋上。
整體平面由兩層圍牆劃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部西側有飼養祭祀用牲畜的犧牲所及舞樂人員暫住的神樂署,主要祭祀建築則配置在內部的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序為圜丘、皇穹宇及祈年殿,都是中國少見的圓形建物。圜丘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是一個露天的、層層內縮的三層圓壇,以漢白玉石建成,為皇帝祭天之所在,有外方內圓兩重牆與東西南北四座門。中國古代以奇數為陽,所以不論台階、欄杆甚至鋪面石塊,數量上都採奇數。皇穹宇為清乾隆八年(1743)改建,內部供奉祭祀典禮所需的「昊天上帝」牌位,採單檐圓攢尖琉璃瓦頂,殿宇由內外兩圈共八根柱所撐起,結構奇巧,其外一圈環形圍牆,與圓形建築所造成的特殊回音效果,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曆法融於結構的祈年殿
位於北端的是天壇最具代表意義且最高大的建築——祈年殿,它是祈求穀物豐收的祭壇,創建於明永樂年間,原是方形殿宇,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修建時改為圓形三重檐建築,使建築形式更具體呈現「天圓地方」的思想內涵。在內牆範圍之內,還建有皇帝祭天時暫居的齋宮,但為了強化皇帝的安全設施,齋宮四周圍以深濠。

祈年殿在明嘉靖年間重修時稱為泰享殿,圓形攢尖屋頂以上青、中黃、下綠琉璃瓦分別代表天、地、穀,主要作為祈禱五穀豐收之所。清乾隆年間改稱祈年殿,以青色代表天,故將三重檐全部改為青色。可惜光緒十五年(1889)受雷火之災而毀,不過因此建築事關國運,遂依明朝形制重建。如今祈年殿前設祈年門,後為皇乾殿,左右有配殿,擁有一個獨立完整的領域。

祈年殿直徑26公尺,高度38公尺,坐落於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與三重檐相呼應,外觀如同天和地的連結,非常和諧。頂端以金黃色寶頂作終結,落雨時,雨水自屋頂層層滴下擴散,彷如天降甘霖、澤被蒼生至神州大地。這座建築最高明之處,在於內部的木結構結合了年曆的觀念,以中央四根巨大金柱象徵四季,撐起圓形藻井,而二十四根內外柱則分別代表十二個月與十二時辰,其總合之數又隱喻著二十四節氣,正所謂「天人合一」之作。
藻井(節錄)
藻井是一種裝飾華麗且富有天蓋象徵的天花,也稱為「綺井」,清式稱為「龍井」。中國藻井的起源可能得自中亞穹窿構造的啟發。敦煌石窟在室內鑿出佛教想像的極樂世界,它的頂部以幾何圖形描繪成色彩絢麗的藻井,多呈「天圓地方」的構圖。最高的核心處常繪以蓮花,四周繪抹角樑或織毯的紋案。唐代的木構建築是否以斗栱造出藻井尚無實物可徵,但宋《營造法式》已述及「鬬八藻井」,並有類似傘骨的「陽馬」式藻井,實物如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及應縣木塔可見之。

宋以後藻井的形式發展甚多樣,有圍井、方井、八角井或八角轉圓等。所謂「鬬八」,是指從樑枋的八面逐漸向中心以層層斗栱鬬成。事實上各地匠師匠心獨運,創造出許多花樣。山西應縣金代凈土寺有三座鬬八藻井,其頂心明鏡彩繪太陽與雙龍,象徵「天」,在四邊的樑枋上,又搭出四座門樓,尺度雖小,但屋頂、斗栱、樑柱、平坐台基五臟俱全,讓「天宮樓閣」具體而微在藻井裡實現了。


▲ 北京天壇皇穹宇內之藻井,周圍皆為溜金斗栱,集向核心,拱護龍井。
藻井除可表現「天宮閣樓」外,另有呈現「天旋地轉」者,可能得自觀察星相之啟示。藻井本身分成上下二段,下段僅作一般斗栱,上段的斗栱作成螺旋形,令人瞻望下覺得似有動感。南方的藻井形式似乎比北方更多樣,浙江寧波保國寺的藻井全部用真正的斗栱架成,泉州開元寺甘露戒壇的藻井從四邊樑框開始,即出挑真正承力的斗栱層層向中心構成。另外,也有將「垂花」、「龍柱」或「捲棚」置入藻井中,令人百看不厭。

圓形平面如北京天壇祈年殿,它的藻井順理成章作成圓井,在廈門南普陀寺有一座八角形的大悲閣,它的八角藻井從殿內向外延伸,蔓延至外廊,內外一體成形,也屬佳構。當然,也有少數的磚砌藻井或琉璃藻井,模仿木構非常逼真,例如山西洪洞廣勝上寺飛虹塔內的琉璃藻井,五台山顯通寺無樑殿的磚砌藻井。


▲ 北京紫禁城御花園之藻井,在井口海漫天花中央上升鬬八藻井,疏密有致,主題突出。

▲ 金代淨土寺的六角藻井,朱、綠與黑色對比明顯,華麗至極。
北京 國子監辟雍(節錄)

▲ 正方形攢尖重檐殿堂立於圓池之中,為清代所想像復原之周朝天子講學明堂建築。

國子監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的最高行政機關與最高學府。創立於晉代,稱為「國子學」,至隋煬帝時改立為「國子監」,此後自唐迄清歷代皆延襲這個制度,直至清末光緒年間設立學部,國子監才喪失功能而遭廢除。國子監內之學生通稱為「監生」。在古代,國子監專供天子諸侯公卿之子弟就學,至明代各地可選拔優秀生員貢送入學;清代監生中尚有來自南方交趾或北方高麗等國的留學生,以及蒙回藏滿等族學子,可謂為培育人才及人文薈萃之處。

北京國子監與孔廟毗鄰而立,謂之「左廟右學」,佔地約30,000平方公尺,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為元、明、清三代最高學府所在地。坐北朝南,其平面有三進院落,前置琉璃牌坊,後設彝倫堂、敬一亭,左右的東西廡稱「六堂」,為監生的教室;中央主體建築則名曰「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辟雍可說是中國古代的官方大學,也作為皇帝講學之所,但清代以前已久無實物留存下來,北京國子監內這座按遠古典章所修建的建築,因此成為現存唯一可見其完整形制的孤例。

依儒學典章修築的天子講學之所
《周禮集說》之卷五:「蓋辟,明也;雍,和也;所以明和天下。」而《詩經.大雅.靈台》已見「於論鼓鐘,於樂辟雍」的詩句,可知辟雍是遠古時期即有的禮制建築。其形式規制與「明堂」、「靈台」等有著密切關係,明堂乃古代帝王施政的場所,《周禮.冬官.考工記》即已出現「明堂」。據西安附近出土之漢代禮制建築遺址來看,明堂可能為正方形平面的建築。

古代的辟雍現今皆已不存,唯獨北京國子監內還留有一座,這是為祝賀清乾隆皇帝登基五十年所特別興築者,由當時的禮部、工部、戶部尚書負責設計督造,竣成之際乾隆得以仿傚古代天子「臨雍講學」的盛景,並特書題聯對紀念:「金元明宅於茲,天邑萬年今大備;虞夏殷闕有間,周京四學古堪循。」說明了歷經金、元、明等朝代,長久以來一直缺乏實體建物的辟雍,在乾隆依據《周禮》所敘述的周代明堂的形式而建造完成後,遠古典章規制至此才得以完備,是為創舉。爾後除乾隆之外,嘉慶及道光兩位皇帝亦曾在此講學。這座國子監雖是根據文獻推測所建,然其具有高度的政治與學術合流成正統之象徵意義。
圓水在外、方殿在內的辟雍形制
東漢《白虎通義.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禮樂,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圓,又以法天;于雍水側,象教化流行也。」即已指出辟為圓璧,雍為水,所以可知辟雍基本形制為:中央立有主要建築,四周環水包圍,池形圓如璧。另又據《禮記.王制》:「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後世於是將地方規格之孔廟視為諸侯之學,廟前闢半月池,稱為「泮池」。

北京國子監的辟雍,外圓內方的平面,象徵涵蓋了天地宇宙。圓形水池的池周護以石欄,中間有個正方形小島,四面架四座石橋,以利進出。島中建有一座方形重檐攢尖頂的宮殿,屋頂鋪設黃色琉璃瓦,四面設格扇,闢走馬廊,外周以水環繞,蘊含教化流四方之意,氣勢巍峨恢宏。大殿正面上下檐間懸掛乾隆皇帝御書的「辟雍」匾額。而大殿殿內空間寬敞無柱,頗利於天子講學,近年已復原乾隆皇帝講學用的寶座、五峰屏、御書案等文物。

▲ 順應前低後高地形,建築物節節升高,為閩西最宏大的土堡民居。
福建永安 安貞堡(節錄)
坐落在福建永安市山區的安貞堡,清末光緒十一年(1885)由當地池姓鄉紳斥資興建,歷經十四年才完成,這是一座反映了清末社會動亂,富豪人家尋求自衛自保而建的典型城堡式大宅。平面略近於圍龍屋,前方後圓,前落為平行的院落,後落為馬蹄形,是福建同樣類型的土堡中最為壯觀的一座;充分運用當地材料,展現高超建築技巧,空間層次富變化,是圍龍屋、樓房以及土樓的複合體。2001年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方後圓、前低後高的緊湊布局
安貞堡的整體平面是由一座中軸對稱的兩進院落,加上前方後圓環繞一圈的樓堡所組成;所有建築都是兩層樓,房間數目高達三百二十多間。自門樓而入,首見壘石砌建堅固的高牆,中央圓拱入口上額題「安貞堡」,兩旁楹聯「安於未雨綢繆固,貞觀休風靜謐多」。進入堡內,外圍與內圈的合院門廳之間留設狹長的天井,門廳入口門額橫書「紫氣東來」;正堂為敞廳式,在全屋中最為高聳,二樓正面額題「第一層」,似有鼓勵族人力求上進之寓意。左右馬蹄形的護室,環繞正堂後方,宛如第四進,由方轉圓又層層升高,高低節奏控制得宜,地坪和屋頂搭配,逐層抬高,每層只出現幾個階梯,人於其間穿梭行走,備覺舒適。空間十分緊湊,堡內各個房間都有廊道可以串通,中央院落與馬蹄形圍龍之間設置過水廊,過水廊是名副其實的「過水」,整個架空,幾乎就是一座橋,有點「複道行空」的味道。

門樓位於主入口前庭院東北角,門旁置排水洞。風水思想不但表現在排水系統,也顯現在選址上,背後有靠山,前方設水池,左右流水蓄積於池內,四周平緩的梯田圍繞,視野開闊,安貞堡雄踞其中,顯得氣勢非凡。

上乘的建材與精湛的建築技藝
安貞堡的建築石材大都為當地所產,外牆底層厚達4公尺,有明顯的收分,下方是由黑色卵石壘砌,配上白色牆面,形成強烈對比。略帶斑駁的牆壁,可見外露的黃色夯土,平添幾許滄桑之感。廳堂柱礎採用高級的青石,皆施雕琢;木柱高聳,用料壯碩,多是產自閩江、武夷山的福杉,連樓板都採用優質杉木,行走其間,彷如空谷回音,所用杉木之多,為福建古建築所僅見。屋坡鋪設的是比較彎曲的小青瓦;屋脊採用美麗輕盈的燕尾式。所有的建材皆屬上乘之選,相當難得。

土堡中每一進跟圍龍的高度都不一樣,圍龍逐層升高,由前到後共十一層,每一層屋頂和地面階梯高度都十分吻合,互相呼應,在那個沒有精確設計圖,純粹用篙尺來設計的年代,其精密的程度令人讚賞。在第三進正堂的屋架上,仍保留當年的篙尺,許多細節的尺寸都記錄在篙尺上。

此外,在眾多的屋頂裡使用「暗厝」的手法,也是其匠心獨具之處。為了防水,上面以一個大屋頂罩住許多小屋頂,真正的屋頂與室內所見的屋頂並不一致;正堂裡看到許多屋坡及軒廊,高低錯落,其實皆非真正的屋頂。棟架因為高度太高,特別在柱子腰部多加了一道橫穿枋拉繫,以達到較穩定的結構。

細緻精美的建築裝修
整體裝飾以正堂及堂前天井四周最為精緻富麗。正堂二樓明間可見鐘形窗,其他還有扇形、八角形、圓形等花窗,也使用不少直櫺窗。藝術價值最高的,就數水車垛上眾多的彩畫及泥塑,雖然畫幅不大,但十分精采;另有文字畫,比如畫中出現福、祿、壽等吉祥文字,頗富地方民俗藝術特色。屋檐、屋脊、水車垛、水遮都有泥塑,主要是以平面的彩繪,搭配凸起立體的堆花,設色典雅,特別是靛青藍的使用,有畫龍點睛之妙。兩對清末的門神,一對是文官加官晉爵、一對是武將秦叔寶與尉遲恭,皆保存光緒年間創建時傳統門神矮胖造型的風格,用色以黑、紅及黃色為主,古典而雅致。附壁棟架雕刻可見將木頭雕深後在表面細縫處填入白灰,營造出白牆與木棟架立體對比的效果,此種手法亦見於閩東民居。

嚴密的防禦設施
安貞堡的外牆上只開了三個門,正面大門為青石圓拱,拱頂闢有兩個防火注水孔道,若遭入侵者火攻,可從上方注水澆灌;門板外包鐵片,用鉚釘固定,也可防火,是典型福建土樓的鐵門作法。據說堡內有密道,萬一門全被堵住,可以從密道遁走。堡之左右兩個角落凸出據險可守的碉樓,圍龍土堡上有一環形禦敵用的廊道,稱為「馬道」,分段設置有內寬外窄的窺孔及射孔。

▲ 順應前低後高地形,建築物節節升高,為閩西最宏大的土堡民居。

▲ 外圍弧形迴廊,樑枋隨著廊道節節升高。

▲ 外圍馬道之外牆闢許多射孔。

▲ 安貞堡背面為弧形,屋頂往兩側逐層下降,最高之背樓懸出牆外,亦具防禦作用。
篙尺
古建築大木技術艱難而且複雜,台灣及福建地區大木匠師在建屋時運用一種稱為「丈篙」的技巧,廣東稱「丈竿」,將木結構尺寸有效而簡潔的記錄在木棒上,實際建屋時直接利用這把長尺作為施工切割或鑽打榫卯的依據,這把尺就稱為「篙尺」,長度及斷面依建物規模有所不同,有單面、雙面、四面,甚至六角形的「六面篙」,每面皆記載不同柱位上的榫卯尺寸。屋宇完成後篙尺收存在大廳的通樑上或藏在桁木上,有些置於屋檐下,各地不同,安貞堡收置於正廳樑上(見下圖左上方之長木條)。

古建築透視圖法第一人/杉浦康平(國際知名設計大師)
精通中國傳統建築的構造技法與裝飾加工的李乾朗,將中國著名的古建築之驚異未知的內部景象描繪出來,彷彿是精密的人體解剖圖的一般,讓讀者得以正確了解。一部古建築巡禮不可欠缺的著作就此誕生。
神是境界,工是方法/李祖原(建築師)
神是境界,工是方法。「整體論」是工,是中國古建築規劃與設計之方法,由此奧祕之大法將古建築創造至神的境界。《巨匠神工》是一部李乾朗教授用二十年的生命,深入探討數十座經典中國古建築物,採用剖視圖與鳥瞰圖手法,來展現整體論如何在中國古建築之空間布局、造型設計、建築構造之應用。《巨匠神工》是一部中國古建築解密入手之好書。
讓讀者用眼睛走進古建築/林洙(《大匠的困惑:建築師梁思成》作者)
乾朗不僅受過建築學深入的專業訓練,近二十年來更走遍了大江南北,對中國古建築有了親身的領會和體驗。因而他才有可能將中國古建築中最經典的作品挑選出來介紹給讀者。本書又不同於一般的讀物,乾朗每調查一處古建築時都是用全身心去體察的,書中的數十幅圖畫即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因此他可讓讀者用眼睛走進古建築,而這正是本書的最大特色。本書最可貴的是,它不僅供業內人士用,而是面向廣大的社會人士,所有非建築業的朋友們。
中國古建築的守護神靈/登琨艷(建築設計工作者)
如果真相信眾生皆有輪迴轉世的話,乾朗兄一定是那千年木作老匠師,幾番幻化轉世、穿越千年時空復返而來,目的是為了掃描他那累生累世所建造的,且尚還留在人世間的老建築,準備帶到下一世去吧!他從台灣走到大陸各地,依然那樣說話,依然那樣畫圖,當然愈來愈純熟,猶如他前世曾經畫過那些畫,蓋過那些建築一樣,今天的他,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古建築的守護神靈。
張張都是古建築的寶貝/黃永松(漢聲雜誌社發行人)
每回同行考察時,李乾朗不但勤於拍照記錄、繪圖講解,還很細心的觀看生活道具、手藝工具和操作方法,並會見微知著的邊看邊說,深入點還會就地告知營造方法及匠師流派。回到歇腳的地方,他可以立即選擇視點,以最好的角度切入,這時的他好像有透視眼,能看穿房子,理出結構。好幾百幅黑線圖稿就是這樣出來的,張張都是古建築的寶貝。
帶領著神往者撥開迷霧/黃永洪(建築設計師)
我在多年前研習江南園林期間就非常羨慕乾朗的一雙似X光及電腦般的巧手,他的雙手一如傳統建築師,總能精確地傳達雙眼所見及腦中所想的形體,畫出來的圖讓人一看就懂,三十多年來他對古建築研究不斷的熱情投入,讓他知識淵博,手繪的圖風也越見成熟親和,以致能深入淺出地帶領著神往者撥開迷霧,進而觸及中國建築的精髓。
足履之廣,用心之深,無人能出其右/漢寶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李乾朗教授年輕時就熱愛傳統建築,又是少有的徒手摹寫建築的能手,在古建築的研究上,早已嶄露頭角。大陸開放後,他花了二十年時間,在彼岸學者之引導下,認真訪問、記錄了主要的古建築,其足履之廣,用心之深與專注的程度,無人能出其右。這可能是中國古建築著作中,表達最清楚,內容最精準,圖面最悅目的一部書。


神靈的殿堂

【佛寺】五台山南禪寺大殿 / 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 / 福州華林寺大殿 /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 / 正定隆興寺摩尼殿 / 五台山延慶寺大殿 / 泉州開元寺 / 五台山顯通寺無樑殿

【佛塔】嵩山嵩岳寺塔 / 安陽天寧寺文峰塔 /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 西安薦福寺小雁塔 / 大理崇聖寺千尋塔 /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 北京妙應寺白塔 / 北京北海白塔 / 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 北京碧雲寺金剛寶座塔

【石窟】大同雲岡石窟 / 洛陽龍門石窟 / 河南鞏縣石窟 / 天水麥積山石窟 / 敦煌莫高窟

【喇嘛寺】青海瞿曇寺 / 青海塔爾寺密宗學院 / 北京雍和宮萬福閣 / 承德普寧寺大乘閣 / 承德普陀宗乘廟 / 承德外八廟 / 北京北海小西天

【道觀】太原晉祠聖母殿 / 武當山南岩宮 / 武當山紫霄宮 / 開封延慶觀玉皇閣

【清真寺】喀什阿帕克和加瑪扎 / 庫車加滿清真寺 / 吐魯番蘇公塔禮拜寺 / 西安華覺巷清真寺



帝王的國度

【城郭】甘肅長城嘉峪關 / 八達嶺長城敵台 / 江蘇南京城聚寶門

【宮殿】北京紫禁城三大殿

【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金山島 / 北京頤和園

【禮制建築】登封觀星台 / 韓國慶州瞻星台 / 北京天壇祈年殿 / 曲阜孔廟奎文閣 / 北京國子監辟雍

【陵墓】北京長陵裬恩殿 / 北京定陵地宮 / 湖北顯陵 / 河北裕陵地宮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眾生的居所

【城市】江蘇蘇州城盤門 / 雲南麗江古城 / 山西平遙古城市樓

【民居】安徽皖南民居 / 北京四合院 / 陜北米脂姜氏莊園 / 陜北韓城黨家村 / 山西窯洞民居 / 山西磚造合院民居 / 維吾爾族民居 / 華安二宜樓 / 永定高陂大夫第 / 永定福裕樓 / 永安安貞堡 / 贛南土圍子 / 福建閩東民居 / 中國南方民居

【祠堂】廣州陳氏書院

【私家園林】蘇州拙政園

【橋樑】閩西雲龍橋 / 餘慶橋與會清橋

中國建築術語詞解
古建築索引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02)2392-6899#888  service@best100club.com
週一至週五09:00~18:00 (例假日除外)
本網站版權屬於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2018a division of 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