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按鈕

小說十八史略〈軟皮精裝版.全五冊〉
陳舜臣 著,廖為智 譯,遠流出版
全五冊,共十卷,每冊各兩卷,25開本
定價2,250元,獨家限時特惠價 1,450

暢銷逾百萬套的《小說十八史略》是台裔日本文壇巨人陳舜臣的代表鉅作,其以「人本史觀」論述歷史,析理出中國四千年歷史的人性本質;以引人入勝的小說筆調,詮釋出快意淋漓的中國歷史新風貌,即便出版經年,作品仍舊歷久彌新,從中將帶您透視權力遊戲背後的人性軌跡,掌握決勝人間的經世智慧。

中國人之讀史是在「用史」,希望從歷史中得到謀略,而日本人之讀史,則較重知識。宋代學者曾先之取十八部斷代史書編纂的《十八史略》,因其著重人類生活與處世的智慧,在民間流傳甚廣,是一般庶民認識歷史掌故的入門讀物,並傳入當時渴求中國知識的日本,自德川時代以來即受到重視,成為影響近代日本最深的中國歷史書。《小說十八史略》即是仿《十八史略》的精義,以小說形式撰寫的一部簡明通俗的中國歷史。

在日本文壇,陳舜臣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大師人物,與司馬遼太郎並列日本歷史小說的雙璧。祖籍台灣、接受漢文教育,在日本成長,融合多重歷史文化,精通五國語言的他,以推理小說成名,之後《鴉片戰爭》、《小說十八史略》、《太平天國》等歷史小說作品備受好評,中國人思維和日本文學薰陶的背景,使作品有別於一般中日作家,具有不同趣味、百讀不厭。

人性本質的探討,是《小說十八史略》的中心思想,因此被廣泛運用到企業經營管理與人際溝通上,成為現代日本政商界洞察人性、致用歷史的新典範。全書二百七十七則故事,可說是含括了中國傳說時代至宋朝末年的歷史菁華。陳舜臣更以人性的角度切入各個歷史層面,透過歷史上關鍵人物的性格與定位來鋪陳歷史場景,使讀者在享受閱讀小說的樂趣之餘,也能賦予原本已熟悉的歷史事件及人物新的觀點,領略不同於以往的讀史趣味。



陳舜臣
1924年生,1961年以《枯草之根》榮獲第七屆江戶川亂步賞後,開始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四十多年來始終創作不輟,作品不下百餘種,寫作範圍擴及推理小說、歷史小說、現代小說、隨筆、遊記與歷史書等。翻開他的得獎紀錄,更是光燦奪目,可說是一位「得獎作家」。2015年1月21日凌晨病逝於日本神戶市的醫院,享年90歲。

★陳舜臣得獎紀錄:
1961年 以《枯草之根》獲第七屆江戶川亂步賞。
1969年 以《青玉獅子香爐》獲第六十屆直木賞。
1970年 以《再見玉嶺》及《孔雀之道》獲四十五年度推理作家協會賞。
1971年 以《實錄‧鴉片戰爭》獲每日出版文化賞。
1974年 獲神戶市文化賞。
1976年 獲第三屆大佛次郎賞。
1983年 以《叛旗──小說李自成》獲第二十屆翻譯文化賞。
1985年 參加NHK《絲路》電視節目演出,獲第三十六屆放送文化賞。
1989年 以《茶事遍路》獲第四十屆讀賣文學賞的隨筆‧紀行賞。
1992年 《諸葛孔明》獲第二十六屆吉川英治文學賞。
1993年 獲朝日賞。
1995年 獲日本藝術院賞。
1996年 獲第三屆井上靖文化賞、大阪藝術賞。
1998年 獲日本皇室頒贈勳三等瑞寶章。
2003年 獲第七屆海洋文學大獎特別獎。

《小說十八史略》自序:中日人民的共同話題

曾先之的《十八史略》,在日本的知名度比在中國高。為什麼呢?因為從戰前開始,日本中學及高中的「漢文」教科書裡,祇要是論及中國歷史,幾乎都是從《十八史略》收錄過來的。因此,《十八史略》對日本人來說,就相當於中國史。

我所寫的《小說十八史略》其實與曾先之的著作毫無關係,而是將古代到宋滅亡之間的歷史小說化。「十八史略」這個書名,是我為會將其直接聯想成中國史的日本讀者而取的。

這個作品首先在週刊《每日》連載,然後由每日新聞出版部出書,沒想到十分受歡迎,全六卷的銷售量,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超出一百萬冊。之後,又由每日新聞改版為十二卷,也一再再版(編按:一九九四年台北遠流初版為平裝本十卷本,二○○四年改版為軟皮精裝五卷本)。

六卷版是在一九七七年初版,過了十五年,再由講談社於一九九二年出版文庫版。短短兩年之間每一卷都超過十版。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裡,能源源不斷的發售,可說是十分少見的事。

我並不是刻意在誇耀這套書的暢銷。我祇是覺得,有一些對中國歷史有興趣的日本讀者,常因呆板的教科書敘述方式或學術著作而難以接近,如果可以藉由我的作品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以前,日本人和中國人曾有一段漫長的歲月,共同享有中國的古典世界。然而,特別是近半個世紀間,這種親密關係突然變得淡薄了。對這個現象,我也許顯得反應過度,但確實有股危機意識。



經世活用

古代人際學的深度探討,現代經營學的活用經典
日本人讀史貴在修身與活用,《小說十八史略》揭露中國權力遊戲的人性面貌,以深入歷史核心,直透人性深處的功力,將古代人際互動的事例作深入淺出的探討,處處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為日本現代經營管理與待人處世最重要的智慧來源,因此廣受日本政商界的重視,被公認為人際經營的致用寶典,更是個人修身勵志、迅速認識中國歷史的絕世小說經典。


切中人性

披露人際權謀的心性百態,望穿歷史演繹的真實面貌
陳舜臣以小說體例撰述《小說十八史略》,析理出千古不變的歷史本質──互動消長的人性欲望,以切中事要的讀史快感,帶領讀者從人際學的切面判讀中國歷史,不以政壇的成敗當作全面的成敗,於是歷史不只是忠奸善惡的故事輪迴,更有時代大業的因緣脈絡、利害權衡的進退取捨、欲望野心的興滅起落,在以古鑑今、以今究古的歷史時空下,更深刻地掌握歷史事件背後的人性風貌,透視千百年來中國權力遊戲的核心關鍵。


民間觀點

非官方說法詮釋歷史興衰遞嬗,具備人本史觀與生活智慧
正史有其求真求是的一面,卻也有其為順應官方意識形態與立場而隱藏不利事實的一面,對於勝王敗寇的論定過於刻板。《十八史略》來自民間學者曾先之的手筆,不談帝王的權力法則,而是以和生活最相關的人性為主題,來自民間,也關懷民間,成為民間吸收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為廣大的民眾傳遞以人為本的生活智慧,讓讀歷史除了從中學得角逐權力高峰的權術謀略外,還可作為立身處世的指針,創造讀史修身與知識教養的新方向,樹立讀史致用的新典型。


史綱提挈

結合說書演義與歷史啟蒙,輕鬆讀竟中國千秋歷史
宋代學者曾先之撰述《十八史略》,原為採擷正史,以史略方式簡明地敘述中國歷史的初學者啟蒙書,在當時成為廣大民眾最重要的史學知識來源。《十八史略》傳入日本後,在德川時代曾有數次刊印,到了幕末時期更成為各藩學的教科書,甚至一直延用到明治初年實施新式教育之後。陳舜臣掌握《十八史略》簡明提要與說書演義的特色,在去蕪存菁的歷史架構下,以深厚淵博的論史筆力,撰述《小說十八史略》,讓一部簡明的中國歷史更具深度,更容易閱讀,是迅速一窺中國歷史堂奧的最佳門徑。


小說風格

小說體例暢談古今風雲人物,快意馳騁四千年歷史時空
讀歷史除了講求真實,也重讀史的致用與閱讀的樂趣。讓我們認識三國人物與局勢的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相對的能創造中國通史閱讀樂趣的是《小說十八史略》而不是《資治通鑑》,因為歷史小說沒有歷史包袱,往往能自官方的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創造出另一種歷史視野與精采的想像。《小說十八史略》著重以人性為切面探討中國歷史,透過陳舜臣穩重扎實、生動靈活的小說筆觸,更能將歷史人物的欲望意念、心理轉折、情緒起伏等歷歷描繪出來,隨著朝代的交替與權勢的起落,銘心審視中國斑斑史跡的古今意義。



斑斑史蹟,生龍活虎

◎柏楊
中國的歷史最久,中國的歷史書冊最多,可是中國人對歷史也最懵懂!往事一片空白,遂使我們成為一個沒有根的族群。不是我們忘本,而是史學家、文學家沒有把艱澀的古文史書轉化成現代語文,沒有把所謂學院派刻板的敘述,轉化成趣味盎然的大眾言語。如今,陳舜臣先生,這位文化界的巨手,擔起這項重任,他一系列的歷史故事,使斑斑史蹟,變成生龍活虎!


說書,說通俗歷史

◎ 吳密察
相對於中國人之重視《通鑑》,日本人卻自德川時代以來,便重視《十八史略》。這種閱讀品味之不同,可能有各種原因,但其中一項似乎可以說中國人之讀史是在「用史」,希望從歷史中得到智慧(謀略),而日本人之讀史,則較重教養(知識)。因此,一部能夠簡潔明快地概觀中國數千年歷史的《十八史略》,便正好符合要求了。對日本人來說,《十八史略》之於中國史,大概就如威爾斯《世界史綱》之於世界史吧!

陳舜臣所著《小說十八史略》,雖與曾先之原作無關,而且標明係「小說」。但借用《十八史略》之名,顯見陳氏有意倣《十八史略》之撰作精神,以小說的形式寫一部簡明通俗的中國通史。這樣,說書演義與初學者啟蒙書,便做成了一次喜劇的結合!


天下重歸劉氏

呂氏被滅,天下再度成為劉氏之漢。
皇帝劉弘,表面上是惠帝之子,實際上是呂氏家族的一名女子所生,這一點無人不曉。
這位傀儡皇帝當然被廢。然則,現在該推何人就皇帝位呢?
眾臣及諸侯為這個問題舉行會議。擔任會議主席的是劉氏一族最大長老--琅邪王劉澤。
--我來說服族人領袖和重臣使齊王就帝位吧!
他是在這個承諾之下,由齊被釋放的。但,他一點也沒有遵守這個諾言的意思。他絕不會忘記上了後生小輩齊王的當,以及被扣留於齊的屈辱。 ﹝無論如何,我都不會讓齊王就帝位的!﹞
他的心意已決。
皇帝的候選者為數當然有限。
高祖劉邦的八個兒子中,尚存活的祇有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而已。這兩個人自然被視為候選者。
劉恆為四子,而劉長則為七子。
這兩個人的差異一目瞭然。代王恆是很有慈悲心的人,且為人寬厚。兩相比較,淮南王長則欠穩重,且為人甚為驕傲。倘若一定要從高祖遺子之中選擇皇帝,代王恆自然是唯一人選。
「先帝既歿,是否可以考慮高祖之孫為皇帝?」
也有人提此意見。
依此說法,齊王劉襄是高祖嫡系長孫,似乎可以做為皇帝候選者。何況這一次因不滿呂氏專橫,諸侯當中首先起義的便是齊王。他不僅是嫡系長孫,更有功績在身。
於是,大家決定以代王和齊王這兩個人作最後選擇。
齊王當然期望琅邪王能履行他的承諾。琅邪王劉澤在這個會議上做了重要發言,其內容卻對齊王大大不利。
「劉氏的漢帝國遭遇如此重大的橫禍,完全是因為外戚呂氏勢力過大的緣故。同樣的事情以後絕對不可以再發生!因此,於推選新皇帝之際,本人認為非慎重考慮外戚問題不可。妻子或母親娘家的人掌握大權--我們不希望新皇帝有這等情事,這次受到的教訓可說是痛徹心肺,絕不能再重蹈覆轍!」
劉澤以沉重語氣表示。
會議場面頓時清靜得聽不到一聲聲響。沒有一個人反對這項發言。
「外戚」問題遂成為這次會議的關鍵性考量事宜。
齊王身邊有一個名叫駟鈞的實力強大外戚。齊王頗受這位母舅支配--這是人人皆知的事實。
--齊王一旦成為皇帝,駟鈞一族有可能得勢而成為呂氏第二之虞。
大家不免如此想著。
代王的母親為薄氏。
高祖劉邦死後,嫉妒心極強的呂太后曾經將所有丈夫寵愛過的女人關進宮殿監牢。其中,丈夫最寵愛的戚夫人更被弄成「人彘」。
祇有薄氏被允許帶同其子恆前往代地。也就是說,呂太后唯獨對這位薄氏沒有起嫉妒心。薄氏這個女人何等靜默而不易為人注目,由此想見一斑。
薄氏受到高祖寵愛,相傳有個饒富趣味的故事。
漢的後宮有無數佳麗,薄夫人與其中的管夫人和趙子兒兩人感情甚篤。
這三個要好的姊妹淘早就約定:
--不管什麼人先飛黃騰達,我們約定永遠相好如故。
美人胚子的管夫人和趙子兒早就受到高祖寵愛。
--我們兩個人早就受到漢王寵愛,得以居住河南宮,她卻到現在還沒有這個機會。
--她這個人實在要命。太沒有女人味嘛!
兩人正在聊天時,被剛好經過的劉邦聽到。
--妳們說沒有女人味的女人,指的是哪個?
劉邦因而得知薄氏這麼一個女人。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召見了一次這個女人。
結果,薄氏因這一次寵幸懷孕,生下了恆。她在這之後就絕少再見到高祖。
由於是這樣一個若有似無的女人,薄氏因而得以躲過呂太后的魔手。
這一次推選新皇帝,以「外戚牽連越少越佳」為最重要條件,在這一點上,她是完全合格的。
代王恆於是被奉迎至長安就帝位。這就是被稱為「名君」的文帝。
文帝和其子景帝之治世,可以說是人民充分得到休養生息的時代,這兩位皇帝近四十年的統治,等於是為之後的武帝黃金時代作準備。
文帝與景帝這對父子的治世,表面上相似,實際上卻有一個極大的差異點。
父親文帝,由於是在呂氏滅亡後被皇族以及重臣推選而就帝位的,所以對討滅呂氏有功人士,非給予恩賞不可。
當時身為代王的劉恆之所以能就帝位,端賴琅邪王劉澤的發言。文帝因而將劉澤立為比琅邪王位更高的燕地之王,以酬報其功勞。
斬呂產而被視為討伐呂氏最大功臣的勇將劉章,被立為城陽王,其弟劉興居則被立為濟北王。
遭呂太后幽禁餓死的趙王劉友,雖然有子卻被廢位。文帝立劉友的遺子劉遂為趙王,並立其弟劉辟為河間王。
飲恨失去帝位的齊王劉襄於文帝即位之年去世,文帝將呂太后奪去的琅邪以及濟南等領地還給他,並且使其子劉側繼任王位。
齊王劉側於在位十四年後去世,死後無嗣。依據規定,這時候領地應由中央收回,但,心地善良的文帝卻沒有這麼做。
齊王劉側歿後雖然無子,兄弟倒不少。所幸齊地甚廣,文王遂將這些土地分給劉側的眾兄弟,並且各封為王。過去的齊地,因而成為七王領地。
由於代王劉恆即位為皇帝,他的兒子劉武遂繼承為代王。
文帝劉恆在位二十三年間,宮室、庭園、衣服、日用品,以至於狗、馬之類玩賞物等等,一無所增。
他的弟弟劉恢由梁王改封趙王,並因自己所愛的女人被妻子呂氏所殺,結果悲憤自殺之事,已如前述。
之後成為趙王的就是呂祿,實際上,在這之前曾經有過以代王劉恆為趙王之議。代地與匈奴接近,即所謂的「邊境」。而趙則在離現今北京甚遠的南方,是以邯鄲為國都的一等地區。因此,由代移封至趙,不能不謂是殊遇。
代王劉恆卻拒絕此議。
--代與匈奴甚為接近,為此,微王為邊防事宜苦心經營多年,此時遽然移封,對國家而言是一大損失。因此,伏請撤銷移封之議。
這是他當時提出的理由。呂太后聽到此話當然大為高興。或許這是劉恆的一個保身之策。代王恆並未一看到眼前之餌便急急咬上,他因此咬到「帝位」這個不知要大上多少倍的餌。
有一次文帝曾想要建造陽台,讓工匠估價的結果,知道需要花費黃金百兩。他因而立刻中止這項計劃。
--黃金百兩等於十家中等家庭的財產。這樣的東西不建造也罷。
他的理由如此。
當時後宮女性穿的都是長裙,而文帝卻不准許裙長到拖地的程度。
雖然穿著長裙的目的在於顯示優雅氣質,但,這的確是一種浪費。萬事講究節儉的文帝不准許這一點。
此外,文帝也一概不准許宮殿內的窗簾施以刺繡。
中國歷代皇帝皆於即位的同時,就開始營造自己的陵墓。文帝當然也不例外,不過,他絕不以金銀銅錫等豪華金屬裝飾陵墓,他使用的盡是瓦器。
因此,文帝之墓霸陵在漢朝歷代皇帝的陵墓中最為樸素。
文帝於後元七年(公元前一五七年)六月去世。(本文出自《小說十八史略(4)》第166則)


《小說十八史略
壹.傾國傾城〔傳說時代~戰國〕
射日的人/酒池肉林/天道是耶?非耶?/龍涎/怪力自滅/春秋友情/創造霸主的雙人組/一心復仇/兄弟相繼逃亡/怨恨未消/恩怨分明/冤魂百態/逃亡者/王位更迭/日暮途遠/囚犯部隊/臥薪嘗膽/吳宮之蝶/恩仇之路/春秋落幕/兵法名門/斷腿軍師/貴為宰相/讀心術高手/走鋼索的人/雞鳴狗盜

貳.易水悲歌〔戰國~秦〕
鬼谷先生/謀略學校/車裂之刑/投身汨羅江/同門弟子/逐客令/孤獨少年王/「大陰」長信侯/骨肉之爭/雙重逃亡/唯詭策可使/易水悲歌/事未竟成/老而彌堅/天下一統/謀議復仇/鐵球飛翔/博浪沙始末/太公兵書/亡命之日/巨星殞落/陰謀/鴻鵠之志/勝吳廣/真與偽/分裂/紛亂四起/混沌之世


《小說十八史略
參.楚風漢雨〔秦~前漢〕
兵力問答/戰雲密布/雙雄出陣/西進之路/動盪中的咸陽/吉祥之地/061 鴻門宴/火燒咸陽/天下復亂/楚漢爭霸/大軍師退場/項羽疲於奔命/067 迎接決戰/拔山之力/消失於烏江/巔峰時期/韓信失勢/匈奴抬頭/勿做勉強之事/功臣連連亡/大風起兮/皇帝病倒/後宮殘虐/女君專權/黃昏/呂氏滅亡

肆.大漢天威〔前漢〕
天下重歸劉氏/吳楚七國之亂/愛憎之火/女人之爭/女人的陷阱/武帝登場前夕/少年皇帝的雌伏/皇后敗退/奴隸成為將軍/新風氣/老將不死/射上岩石的箭/時運不濟/憎惡之火/傾國佳人/貳師將軍征西/蒙受污名/生於異域/武帝年邁/哀情何其多/保全霍光體制/廢帝始末/謀殺皇后/庶民皇帝/所愛唯卿/和平時代/昭君的故事


《小說十八史略
伍.遍地皆皇帝〔後漢〕
王莽出仕/紛亂的後宮/老套/皇位在望/漢一度滅亡/再見綠林/赤眉造反軍/綠乎?紅乎?/天下大亂/遍地皆皇帝/娶妻應如斯/日本登場/深入虎穴/皇帝個個年幼/後門之狼/皇帝生意興隆/黃巾軍起/黃巾軍不死/八人幫/皇帝一死……/殺盡宦官/幻術增兵/勿須容情/命運之流箭/董卓斃命/呂布發威/偷襲/復仇之鬼/起內訌/天子東歸

陸.三國群英〔後漢~晉〕
建安序幕/欲為皇帝/徐州攻防戰/二次敗走/呂布之死/未完成的夢/官渡之戰/興亡無常/三顧之禮/曹軍南征/逃吧!劉備!/決斷時刻/赤壁一戰驚天地/151 赤壁戰後/152 領地被奪/153 眾英雄退場/154 劉備含恨而逝/泣斬馬謖/天下三帝/丞相病倒/五丈原秋深/孔明死後/洛陽異變/隱藏野心/司馬一族奪權/搖曳的統一/大亂序曲/蒐獵美少年


《小說十八史略
柒.江南風波惡〔晉~隋唐〕
斜陽照帝國/流浪千里一皇后/亡命王朝風雨飄搖/後趙興亡錄/不可思議的潰敗/江南風波惡/田園將蕪胡不歸/暴君狂主/雄霸北方/邁向文明之路/長命皇帝登場/北朝分東西/文武之道不再/亡國之音/大一統/叛亂烽火燎原/桃李之子/李家老/引狼攻長安/天下核心取其一/吳公台下悲風多/綠影一千三百里/野心葬送熊耳山/又一個天子/河東動盪/沙塵大作戰/濁流天上來

捌.日月臨空〔唐〕
骨肉暗鬥/血濺玄武門/貞觀之始/西方取經/經略西域/光榮歸國/未勝未敗的遠征/太宗辭世/長孫無忌的毒計/美女還俗/戰慄的氛圍/東方戰雲密布/血染白村江/新人出頭/眾皇太子的悲劇/淨光天女即位/女帝變妖怪/大唐復興/威風凜凜李隆基/讓位再讓位/太平公主失勢/開元遲暮/十六宅中的女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寵妃權臣/戰敗升官/渡海東去的上人/往還長安/安祿山造反


《小說十八史略
玖.陳橋立萬歲〔唐~宋〕
陣前處斬兩將軍/亡命出長安/六軍不發/九年騷亂/失去的頭顱/中興的假象/甘露之變/官逼民反/草賊滿天下/衝天大將軍/賊軍滅不得/黃巢稱帝/血洗長安城/比拳頭的時代/宦官盡滅/享國二百九十年/武人政治時代/不得已而為帝/陳橋立萬歲/偉大的皇帝/澄心堂中的國主/千古疑業/殺侄除弟不見血/開封昌隆記/澶淵之盟/戰爭與和平/西夏帝國/黨爭的暗潮

拾.草原風暴〔宋〕
新法開張/明月何時照我還/青山一髮/新法的墮落/海東青/喫菜事魔之徒/收復空城燕京/背信的代價/再渡黃河/二帝北行/楚崩潰,宋南遷/以漢制漢/秦檜登場/精忠岳飛/屈辱的和議/瘋人海陵王/締約與毀約/成吉思汗誕生/草原風暴/蒙古大西征/敵友翻臉間/暗中的媾和/凱旋宰相/蒙古來襲/突破長江防線/文天祥起/山崩河潰/崖山投海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2段81號6樓    電話:(02)2392-6899#888    傳真:(02)2392-6658
服務信箱:ylib@ylib.com    Copyright © 2018 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Lib is trademark of 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