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藝術之美》+《台灣離島之美》

600張珍貴圖像、實地攝影
細細品賞台灣離島風情 & 傳統藝術風華

《台灣傳統藝術之美》+《台灣離島之美》

《台灣傳統藝術之美》+《台灣離島之美》
鄭溪和、鄭昭民、夏曼.藍波安 等撰文 / 郭娟秋、賴君勝 等攝影
中英對照 / 全二鉅冊,共400頁
特八開(24 × 31.5 cm)/ 硬皮精裝 / 全彩印刷 / 附精美書盒
定價:3,000元;限時 33 折優惠價:990

我要購買

六大傳統藝術主題,展現台灣文化內涵

《台灣傳統藝術之美》涵蓋台灣六大傳統藝術主題,包括戲曲之美、音樂之美、建築工藝之美、民間工藝之美、舞蹈之美及陣頭技藝之美,每個主題先以一篇總論作為前導,介紹該類傳統藝術的內涵與概況。並精選台灣最具特色、最常見,且與生活習習相關的子題加以介紹,如:百看不厭的歌仔戲、鑼鼓喧天的北管樂、工法精緻的傳統彩繪、樸拙動人的蒸籠、熱鬧的車鼓陣等三十餘種,以簡明精要的說明,讓讀者更具體認識其內涵,搭配圖片的欣賞,呈現傳統藝術知性與感性的美感。

以圖像欣賞為主體,強調美感體驗

《台灣傳統藝術之美》與市面上介紹傳統藝術書籍最大的不同,便是藉由珍貴精采的圖片,讓您體驗傳統藝術的美感。全書共收錄逾三百幀珍貴精采的圖像作品,由專業攝影師全台灣取鏡,除了呈現傳統藝術最真實的一面外,更補捉到一般人不易接觸的後台或過程,如:皮影戲、布袋戲後台師父的表情與動作;製香師傅的靈活手工;大木司傅繪製建築圖面及進行構件施工的專注等,讓您在欣賞豐富靈活、細膩生動的寫真之餘,更能體驗台灣文化的生命力。

專家執筆及審訂,具推廣性及學術性

《台灣傳統藝術之美》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策劃,遠流出版公司編輯製作,全書介紹文字由台灣傳統藝術領域深耕的專業研究者:鄭溪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音樂系講師)、鄭昭民(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陳怡方(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趙綺芳(東華大學民族文化學系助理教授)等人撰文,經由汪志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呂錘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林會承(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研究所所長)、江韶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等專家學者審訂,並採中英文對照說明,深具推廣性及學術性。

以現代編排技術,活化傳統藝術之美

《台灣傳統藝術之美》是一本精緻的圖像書,以精美的照片為視覺欣賞焦點,輔以深入淺出的介紹文字與專業細緻的編排,再結合電腦科技的美術設計,以現代技術活化傳統藝術,呈現各種傳統藝術的視覺之美。


一次飽覽五大離島的絕美風光

台灣的五大離島包括綠島、蘭嶼、澎湖、金門、馬祖,各自擁有其獨特奧妙的地形景觀、風土民情及歷史經驗,例如蘭嶼的達悟文化、綠島的人權史事、澎湖的玄武岩地形、金門的洋樓與傳統聚落、馬祖的戰地風情與閩東建築……等。《台灣離島之美》收錄了三百餘張現場攝影的珍貴圖像,張張韻味深長,精采生動,令人回味不已。

品味在地自然與人文的獨特風情

《台灣離島之美》依其各島特色,由在地創作者撰寫介紹文字,涵蓋聚落建築、自然景觀、人文風情……等多種面向,加以精緻的編排,一一展現五大離島的地理特色及絕美景致,深入掌握圖像背後所代表的人文脈絡。並精選書中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在書後作更詳盡的說明,帶您進一步探究離島文化的所蘊藏的深度意涵,細細品味每個離島獨特的美麗與感動。

簡明的中英對照,致贈外國友人的最佳選擇

《台灣傳統藝術之美》和《台灣離島之美》皆採中英文對照的編排方式,簡潔易懂、但又不失知識深度的介紹文字,自用送禮兩相宜。尤其適合作為餽贈國際友人的禮物,讓國際友人體驗最有台灣味的傳統藝術,以及台灣離島的魅力風情。
傳統藝術欣賞

戲曲之美

歌仔戲|皮影戲|傀儡戲|客家採茶戲|南管戲與北管戲|布袋戲

皮影戲

皮影戲是以獸皮雕成人物剪影,利用燈光的照射,由演師於白色布幕後方操縱戲偶,並演唱曲調來敘述故事情節的偶戲。皮影戲大都在寺廟慶典或民眾酬神時演出,農曆七、八月是演出的旺季。在戶外的野台戲只能於晚間進行,才能演出影的效果。一台戲約需四到七名人手,由一人主演、一人助演,其他則擔任後場樂器的演奏。為了讓肢體的各個部分靈活動作,皮影戲偶的頭、身、四肢是分別做好,然後組合而成。偶頭是展現人物性格的重要部位,由於演出時戲偶必須緊貼於布幕上,因此戲偶皆採側面雕刻。一尊皮影戲偶的誕生過程繁複,從選皮、製皮、過稿、鏤刻、敷彩、曝曬、綴結到裝桿,才得以完成。


音樂之美

南管|北管

北管

北管音樂可說是台灣傳統音樂版圖最廣的樂種,漢族的傳統音樂除了南管之外,都與北管音樂有關。包括北管戲、歌仔戲、布袋戲、傀儡戲等劇種的後場,廟會慶典中的北管鼓吹陣,以及道教儀式的音樂等皆是,北管音樂貼近於人民的生活可見一斑。北管的樂器非常多樣,包括絃類樂器和吹類樂器的嗩吶,常用櫃子來收納。北管細曲抄本以工尺譜記寫旋律,但亦有僅記板撩的譜式。鑼鼓類抄本以狀聲字模擬音響。

  

建築工藝之美

大木|鑿花|彩繪|磚雕|石雕|剪黏|堆花|交趾陶

剪黏

剪黏,或稱剪花,是利用木竹、鐵絲紮製骨架,灰泥捏塑成形,再以上有釉色的陶瓷碎片黏貼於表面:是一項結合了堆花、彩繪、鑲嵌等傳統技術的工藝。隨者材料的革新、技術的簡化,表面也陸續改採彩色玻璃或淋搪片現代材質。目前,在廟宇的屋頂所見堂皇亮麗的裝飾,多運用剪黏手法製作。牌頭的剪黏常以人物故事做為題材。點綴有樹木、岩石的戶外征戰場面為武齣、人物背後有亭台、樓閣者,則多屬文齣。屋頂規帶末端稱為串角。做抽象的草仔尾隨勢揚起、捲曲,顯得輕盈而流暢,搭配昇龍,更增躍動之感。

 

民間工藝之美

神像|製香|刺繡|糊紙|打鐵仔店|蒸籠|燈籠

燈籠

燈籠是結合編竹、糊裱與彩繪,可以透光的工藝品。高掛的燈籠,象徵照路、吉祥與光明。彩繪的圖樣、字體與色彩,是製作的司傅主要承繼傳統、揮灑創意的重點。形制上,橢圓的瓜形與圓筒形是最基本的樣式。彩繪和書寫文字是製作過程中技巧與美感最高的部分;在圓筒形燈籠的表面繪製,需要精確的控制比例、線條,比平面繪製的難度要高許多。廟宇內外所懸掛的傘燈,可寫上廟寧或奉祀的主神名號。字體一般用朱紅色的明體或宋體字,有一定的筆畫順序、粗細和間架配置關係。婚、喪、喜、慶等不同用途的燈籠,各有固定形制,不能混用。喜慶用的燈用於商店開幕或年節張掛。兩姓合婚燈使用於婚禮,雙方家裡各買一對。字姓燈用於宗祠或民宅的祖先廳、大廳,代表崇祖、正本清源並祈求人丁興旺。

 

舞蹈之美


台灣原住民具有十分獨特的舞蹈文化。原住民各族群在島上各自有其獨立的文化體系,以豐富的口傳文學與祭儀文化,傳承族群的集體心靈圖像,包含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辨思、對宇宙的敬畏、維繫社群生存與秩序的企圖等等。鄒族的 mayasvi,或譯作「團結祭」,祭儀歌舞以男性為主體,舞蹈隊形多以半圓形呈現,動作凝鍊莊重,傳達出對天神的敬崇與謙卑俯伏的心情。對賽夏族而言,祭儀舞蹈的形式與風格,其意義必須透過「矮靈祭」(pasta'ay)的文化情境予以理解。唯有祭儀中能悠悠吟誦交纏著先人悔恨與矮人告誡的樂音,賽夏族人以螺旋形的開合為隊形,伴著背後的臀鈴起舞,顯現了牽動族群集體命運的張力。

 

陣頭技藝之美

家將團|十二婆姐|舞獅|高蹺陣|竹馬陣|神將|鼓陣|宋江陣

家將團

台灣專司地方平靖的神祇,大都有其「人間部將」,監察善惡、除魔捉妖,這就是廟會陣頭的「家將團」,一般多以八人為制,所以也稱「八家將」。實際上,家將團從四人到十八人都有。家將團一般是指甘、柳、謝、范四將,加上春夏、秋、冬四爺;另有文、武二差在前引路;還有一人負責肩挑三十六種刑具。家將除了驅逐邪祟、捉拿鬼魅外,尚有解運祈安、安宅鎮煞及維持秩序等功能。家將團成員被畫上臉譜之後,會再進行開光、上馬儀式,此後扮演者即為家將神的化身,必須戒慎恐懼,不得嘻笑怒罵。家將出陣時的步法與陣法有七星步、四門陣、八卦陣等,陣法擺開之後,閒人不得入陣,以避免沖煞或發生肢體碰撞的危險。

  

欣賞離島之美

綠島之美


▲ 舊名「旭溫泉」的朝日溫泉,是世界三大海水溫泉之一。水溫介於攝氏五十三到九十三度之間,泉質屬硫磺泉,但無濃烈的氣味。最佳的泡湯時刻莫過於日出時,看著太陽從海平面升起的那一刻,迎接美好一天的開始。
▲ 將軍岩,是火山活動與海蝕作用遺留下來的痕跡。
▲ 大白沙潛水區,設有良好的潛水步道,堪稱綠島熱門的潛點。
▲ 鹿草,綠島常見植物之一。養鹿曾經是綠島在一九七〇年代的明星產業,當時幾乎家家戶戶都飼養梅花鹿,鹿草更成為主要作物之一,種植面積高達二百公頃,綠島也贏得「鹿島」的美稱。

蘭嶼之美


▲ 達悟人以生活中的三大主食——小米、芋頭和地瓜,以及飛魚乾,擺放在拼板舟旁,作為主要的祭品。
▲ 達悟族祭典中,跳舞可說是女性的專利,男性甚少參與。女性舞蹈中,又以甩髮舞最具象徵。女性在岸邊以甩動頭髮的方式,呈現出如波浪般的此起彼落,是為祈求保佑男性出海平安,捕撈更多的魚,以示豐收之意。
▲ 蘭嶼的海濱植群相當豐富,較具代表性的從靠近內陸的棋盤腳,到沙地的林投樹,以及近海的水芫花、傅氏鳳尾蕨。
▲ 蘭嶼的拼板舟,取材上以莖幹粗直、堅硬的台東龍眼木為最佳選擇。色彩上以白色為底,紅、黑色為輔。船眼紋具有辟邪的作用,是每艘船隻必備的圖騰,而人形紋、波浪形以及魚形紋等圖案的靈感,則來自與大海搏鬥的生活體驗。

馬祖之美


▲ 馬祖列島大大小小的島嶼共有三十六座,大部分為丘陵地形,加上屬於花岡岩地質,地勢起伏很大。因此,聚落大多依山而建,並沿襲閩東原鄉的生活習俗,聚居灣澳旁,形成「一村一澳口」的聚落形態。
▲ 戰地氣息濃厚的馬祖,處處可見各式各樣的軍事設施,其中以地下坑道最具代表性。
▲ 白馬尊王廟的主神白馬尊王,是馬祖人最重要的保護神。
▲ 在馬祖,每座廟宇都有色彩豔麗的曲線山牆,這就是著名的「封火山牆」,是閩東廟宇建築的最大特徵。山牆上設計著比屋頂高、如火焰燃燒般的曲線,功能在於預防火災時火勢蔓延,同時也警戒人們小心火燭。

金門之美


▲ 一九三一年興建的水頭得月樓,是金門最美麗的洋樓,其最特殊之處是擁有一棟高達十一公尺的槍樓。金門人俗稱的「番仔樓」的洋樓建築,是南洋僑匯經濟影響下的產物。興建的年代多在一九二〇到一九三〇年左右,興建的目的大部分是作為光宗耀祖的象徵,實際上不一定有人居住。
▲ 金門傳統民居的山牆,變化多端,是吸引人第一眼的焦點所在。特別是各式各樣的懸魚造型,仔細觀察,可見書卷、獅頭、花果、蝙蝠、護心鏡等圖案。
▲ 金門人最佳的守護神——風獅爺,是金門最獨特的文化景觀,設置的地點多半位於各村的當風路口,面朝東北東至北方,以防「風煞」。在金門的五十二個村落中,就設有六十八尊風獅爺;而分布最多區域在東半島的金沙鎮上,共有四十一尊之多。
▲ 由於土壤不肥沃,金門多以種植高粱、花生等耐旱雜糧作物為主。以高粱釀製的烈酒聞名全台,因此參觀金門酒廠便成為遊客到金門必訪的行程。金門人迎客時也總以陳年高粱敬酒,往往讓來客難以忘懷這甘冽醇厚的好味道。

澎湖之美


▲ 七美「雙心石滬」,造型優美。石滬的設置是先民生活智慧的表現。這個相當原始的捕魚方式,是因應澎湖海域潮差大的特性,在沿海廣泛運用石塊堆疊而成捕魚陷阱。如此一來,等退潮時,就能將魚兒困在石滬中,輕鬆入網了。
▲ 桶盤嶼擁有澎湖最具代表性的柱狀玄武岩景觀。澎湖群島屬於玄武岩方山地形,同時由於海浪侵蝕作用頻繁,造就了岬灣、海崖、海溝、海蝕平台等豐富而多樣的海岸景觀。使得澎湖海岸線的曲折程度高居台灣離島之冠。
▲ 咾咕石是澎湖最具在地特色的傳統建築材料。澎湖人造屋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盛產的珊瑚礁化石(俗稱咾咕石)與玄武岩,加上珊瑚石灰岩屑、貝殼等燒製而成的石灰,作為傳統建築砌牆的最佳材料。不僅價廉取便,而且堅固耐用。
▲ 廟會活動是澎湖深具地方特色的活動,每年吸引不少慕名前來的遊人參加,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祭典是「王船祭」、「媽祖出巡」與「乞龜」。圖為王船祭儀式,以紙糊紮成的紙人,是王爺隨從的替身。最重要的一刻就是燒王船,即「送王」。

出版說明

共賞傳統藝術之美

◎柯基良(1946-2017,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前主任)

台灣的傳統藝術涵蓋許多面向,且各有其迷人的風貌,舉例言之:百看不厭的歌仔戲,鑼鼓喧天的北管樂,工法精緻的傳統彩繪,樸拙動人的蒸籠,熱鬧的車鼓陣等等。在眾多的種類中,《台灣傳統藝術之美》選取三十餘種傳統藝術來介紹,以精選的照片與細緻的編排,呈現各種傳統藝術的視覺之美。

《台灣傳統藝術之美》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策劃,遠流出版公司編輯製作。以往傳統藝術的出版多著重在知識的保存與推廣上;到目前為止,這是台灣第一本以平面圖像欣賞為主體,以美感的體演來推廣傳統藝術的書。此次為使傳統藝術的推廣走上國際舞台,使國際友人認識台灣的傳統藝術,書中特別以中英對照的編排方式呈現,並且盡量以淺顯易懂,但又不失知識深度的文字,引導讀者穿透文化分殊性的隔離,體驗台灣最具特色的傳統藝術。

本書以六個主題來介紹台灣的傳統藝術,分別是:戲曲之美、音樂之美、建築工藝之美、民間工藝之美、舞蹈之美、陣頭技藝之美。每個主題先以一篇總論作為前導,介紹該類傳統藝術的內涵與概況,繼而以精彩的照片吸引讀者進入傳統藝術的氛圍。

因應各主題的特性,在各主題下再細分欣賞子題,例如,在「戲曲之美」的主題中,再分為歌仔戲、皮影戲、客家戲、傀儡戲、布袋戲等欣賞子題。每一個子題以一段說明文字為起始,讓讀者更具體認識該項傳統藝術的內涵;以下隨即開展圖片的欣賞,並以簡要的圖說輔助,呈現傳統藝術兼具知性與感性的美感。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在九十二年十月常態開園後,參觀遊客絡繹不絕,足見傳統藝術有其魅力與市場,未來亦可望吸引國際遊客參觀。期望這本書可以作為一種觸媒,引發國外遊客對台灣傳統藝術的興趣與一探究竟的動力;另一方面,本書也可讓遊客在遊園之後,細細品味豐富的傳統藝術之美。



紮根民間,立足國際

◎陳郁秀

台灣的傳統藝術植根於生活中,與社會脈動相貼合,由在地人民的生活文化,發展出與其他國家相異的風格與情調,這是台灣最可貴的文化資產。

台灣各族群在長期的生活中,各自發展出精采的文化藝術,在這塊土地上既有其獨特性,又相互影響;並在各時期吸收外來的各種元素,形成今日傳統藝術的面貌。在現代生活型態的衝擊下,屬於傳統農業社會脈絡中的傳統藝術,多面臨後繼無人、藝人凋零的困境。籌離了傳統生活的傳統藝術,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尋新的出路,是目前傳統藝術的重要課題。

對此,政府努力的方向,不只在於對過去的紀錄與保存,或者辦理以傳統為名的活動;而更在於使傳統藝術能夠傳承並生根於民間,或者在傳統藝術轉型的過程中努力使其保有原來的傳統元素。簡單的說,為傳統藝術找回顧客,是使傳統藝術持續不墬的重要課題,這也是目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精神。傳統藝術中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智慧,貼近台灣生活的表現方式,更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穩固根基。換言之,讓傳統藝術和現代的文化產業結合,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一環。

《台灣傳統藝術之美》一書的出版,是在這樣的想法下的一個實踐;以現代的出版方式,來推廣傳統藝術,增加傳統藝術的認識人口。我們特別邀請在台灣傳統藝術領域深耕的專業研究員:鄭溪和、鄭昭民、陳怡方、趙綺文撰文,同時邀請在學術界研究多年的學者:汪志勇、呂錘寬、林會承、江韶瑩教授們審定。希望經由這本書所兼具的學術正確性與親切的推廣性,讓傳統藝術走出小眾。我們相信,傳統藝術不一定和商業機制的運轉相悖離,只要有適度的行銷與推廣,傳統藝術一樣可以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傳統藝術是台灣文化的具體展現。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如何在地球村中展現台灣存在的價值與特殊性?將台灣的傳統藝術推上國際舞台,是台灣在世界聲的重要方式。這本書採用中英對照的方式,希望讓更多人的國際友人看到台灣。



細細品味離島之美

◎陳郁秀

台灣,福爾摩沙,是一座美麗的海中之島,環繞在台灣本島四周遼闊的海域中,散佈了許多世界級文化自然遺產景觀的離島,猶如海上珍珠般,靜默的在湛藍的海面上閃耀著動人的光采。

在這些離島中,綠島、蘭嶼、澎湖、金門、馬祖是其中最著名的五座。這五大離島各自擁有其獨特奧妙的地形景觀、風俗民情及歷史經驗;例如蘭嶼的達悟文化、綠島的人權史事、澎湖的玄武岩地形、金門的洋樓與傳統聚落、馬祖的戰地風情與閩東建築……等。種種自然與人文美景,都值得細細品味,深入探究。

自從接掌文建會以後,多次因公走訪離島、與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座談,參訪各個離島美麗的景致,每一次的經驗都讓我印象深刻。面對如此令人讚嘆不已的景觀,我很希望可以將現場的感動分享給更多的人,包括國內的和國外的朋友們。

《台灣離島之美》這本書,就是這個願望的實現。這本書以五大離島為主軸,採用現場攝影的影像,加以精緻的編排,呈現離島獨具的特色及絕美的風情魅力。期望經由這本書,吸引更多的朋友對離島文化的關注與認識。

本書由遠流出版公司編輯製作,特別邀集在地的創作者撰寫專文,有綠島的林登榮先生、蘭嶼的夏曼.藍波安先生、馬祖的王花弟先生、金門的江柏煒先生、澎湖的林文義先生,透過他們的生花妙筆,將帶領讀者細細品味每一個離島獨特的美麗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