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1650年代的安平,有一條東西向的大道,翻譯成英文就是Broad Way(百老匯)嗎?
.你知道根據一位蘇格蘭人於1650年代的記載,當時臺南一帶漢人尊奉的72位神祇中,媽祖排名僅第39嗎?
.你知道荷蘭時代的臺灣長官召開「地方會議」時,有幾種通用語?需經幾手的翻譯,才能讓鄒族的長老理解他的宣講嗎?
.還有,你知道在1683年清軍攻佔澎湖後,康熙帝、施琅、姚啟聖等人都曾想將臺灣兜售,甚至歸還給荷蘭嗎?……

特16開(17cm×23cm)/平裝/320頁
臺灣的存在,從頭說起 有圖為證,以史為憑
本書以早期臺灣史(1550-1720)扎實的第一手文獻為基底,將精闢的研究成果作有系統的整理,精心規劃 51 個主題,超過 200 幅的珍貴歷史圖像、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蒐羅原汁原味、生鮮驚奇、聞所未聞的故事,帶領讀者重返歷史現場……
接地氣觀點,方法論研究,為早期臺灣史開光解密
臺灣史研究不僅在彰顯主體性,更要體現在地性。荷蘭人、西班牙人以羅馬字拼音,帶有異國風味的地名、社名與人名,到底是指臺灣何地、何人?這項工作必須參照東西方文獻,透過歷史學、語言學的視角,才能深入歷史荒原,尋跡辨位。例如,1630年代全臺灣第一大聚落Favorlang,歷來被音譯成:華武壠、費佛朗、法佛朗、法波蘭、法勃蘭等多種洋化地名,都缺乏在地感;譯作「虎尾壠」,歷史現場立即浮現,這是歷史文獻接地氣。
學者翁佳音&資深編輯人黃驗,黃金組合重新定位臺灣早期歷史
兩位作者各有專攻,中研院臺史所翁佳音教授在東番、荷西、鄭氏等領域的獨到見解,學界共睹;具百科編輯經驗的資深編輯人黃驗對文獻素材之統整與編寫素有所長。雙管齊下,能量共濟,精闢而深入地呈現近代初期(Early Modern)170年間的臺灣歷史風華!
精采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