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文化志》上卷
導讀╱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及其當代意義╱吳密察
導讀╱《臺灣文化志》的形成史與接受史╱ 陳偉智
館長序
審定版例言
臺灣文化志序(原序)╱福田德三
小序╱柳田國男
伊能先生小傳╱板澤武雄
凡例╱小長谷達吉
第一篇 清朝以前中國人所知之臺灣
第二篇 領臺原始
第一章 鄭氏在臺灣與清朝之勦蕩
第二章 靖臺之紀功及報賽
第三章 臺灣之領有
第三篇 文治武備沿革
第一章 文治之規制
第二章 武備之規制
第三章 臺灣之特制及其內容
第四章 城垣之沿革
第五章 地方自治行政
第六章 保甲及團練
第七章 清朝之靖臺政略
第四篇 治匪政策
第一章 治匪梗概
第二章 匪亂各志
第三章 義民之鼓勵
第四章 匪亂之間接動機
第五章 軍器等之禁制
第六章 分類械鬥
《臺灣文化志》中卷
第五篇 教學設施
第一章 學校教育
第二章 教學之鼓勵與藝文之振興
第三章 間接的右文影響
第四章 圖書蒐集
第五章 考試
第六章 教化之實行
第七章 人文之特殊發展
第六篇 社會政策
第一章 戶口之編查
第二章 賑恤設施
第三章 健訟之戒飭
第四章 奢侈之矯正
第五章 賭博之禁制
第六章 禁煙之厲行
第七章 婢女之解放
第八章 犯姦之禁制
第九章 溺女之禁制
第十章 安葬之保護
第十一章 墳墓之保護
第七篇 特殊之祀典及信仰
第一章 城隍廟之崇敬
第二章 武廟關帝之祀典
第三章 天妃及其他海神之信仰
第四章 鄭國姓之崇祀及施琅之廟祀
第五章 福德正神之信仰
第六章 竈神之信仰
第七章 耕耤之典禮及祈雨
第八章 道教之影響
第九章 佛教之影響
第八篇 修志始末
第一章 府、縣、廳志
第二章 臺灣通志及州、廳、縣采訪冊
第三章 臺灣輿圖之測繪
第九篇 經政沿革
第一章 地積制
第二章 特殊之私租
第三章 賦課制度
第四章 倉廒
第十篇 農工沿革
第一章 稻米及勸農
第二章 埤、圳設施
第三章 糖業設施
第四章 茶業設施
第五章 蠶桑及紡織
第六章 牛隻之保護
第七章 林業設施
第八章 腦務
第九章 鑛務
第十章 煤炭及石油之管束
第十一章 磺務
第十二章 鹽務
第十一篇 交通沿革
第一章 防海及船政
第二章 臺灣渡航之弛張
第三章 通信
第四章 鐵路
第五章 築港
第六章 道路
第七章 義渡
第八章 臺灣近海之航路
第九章 海難救護
《臺灣文化志》下卷
第十二篇 商販沿革
第一章 郊行
第二章 糶運及糧運
第三章 通洋
第四章 海關制及抽釐
第五章 通貨
第六章 度量衡
第十三篇 外力之漸進
第一章 撒瑪納札之臺灣介紹
第二章 貝尼奧斯基之臺灣探險
第三章 鴉片戰爭及伊犁紛議之影響
第四章 臺灣之開港
第五章 對外政策之軟硬姿態
第六章 外教之傳入
第七章 美船羅妹號遇難事件
第八章 英國人之大南澳侵墾
第九章 日本經略臺灣之動機
第十章 日本之臺灣番地征討
第十一章 清法戰爭之影響
第十四篇 拓殖沿革
第一章 限制拓殖之時期
第二章 開山撫番之一時期
第三章 附屬諸島嶼之拓殖
第四章 移殖臺灣漢民之原籍及拓地之年代
第五章 臺灣之拓殖與水土適應
第十五篇 番政沿革
第一章 理番設施
第二章 番人之教育
第三章 對番人之課租
第四章 屯制
第五章 防番機關
第六章 征番事略
第七章 漢、番交涉餘志
第十六篇 臺灣之割讓
第一章 日本之領臺
第二章 靖臺事略
第三章 對外交涉
第十七篇 臺灣之地勢變遷
第一章 臺江沿岸之變遷
第二章 濁水溪流域之變遷
第三章 淡水河流域之變遷
臺灣文化志梗概
跋